新书推介 |爱因斯坦:《我的世界观》
《我的世界观》
[美] 阿尔伯特·爱因斯坦 著
张卜天 译
商务印书馆2018年8月出版
内容简介:
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宏伟深邃、令人敬畏,但正如他自称“实在是一个孤独的过客”,他的内心世界却少有人理解。这本小书讲述了爱因斯坦关于人生、科学、宗教等问题的见解,带我们近距离了解这位科学伟人那同样宏伟深邃的内心,揭示爱因斯坦是如何既对人类整体怀有深切的同情,却又始终保持适度的疏离;既对宇宙充满敬畏,却又坚持自由的反叛精神。
▲ 爱因斯坦
人类所思所做的一切都关系到满足深切的需要和减轻苦痛。想要理解精神活动及其发展,就要时常记住这一点。情感和渴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,无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些努力和创造显得有多么高贵。那么,将人引到最广义的宗教思想和信仰的情感和需求是什么呢?只要稍作思考,便不难明白,使宗教思想和宗教经验得以产生的乃是各种各样的情感。在原始人那里,唤起宗教观念的主要是恐惧——对饥饿、野兽、疾病和死亡的恐惧。因为在人类生存的这一阶段,对因果关系的认识通常还不够深入,人们就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些与自己多少有些相似的虚幻之物,那些令人恐惧的事情都来自它们的意志和行为。于是人们便努力求得那些虚幻之物的恩宠,按照代代相传的传统,通过一些行动和祭献,以讨好它们,或者使之对人有好感。在这个意义上,我所谈的是恐惧宗教。这种宗教虽然不是由人创造出来的,但由于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祭司阶层,它就具有相当的稳定性;祭司阶层把自己确立为人民和他们所惧怕的鬼神之间的中间人,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种霸权。在很多情况下,那些靠别的因素而获得地位的首领、统治者或特权阶层,为了巩固其世俗权力,会把这种权利同祭司的职能结合起来;或者,政治上的统治者会与祭司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进行合作。
▲ 恒河边祈祷的婆罗门
社会冲动是形成宗教的另一个源泉。无论是家中的父母还是更大人类共同体的领袖都不免会死和犯错。渴望得到引导、爱和支持,促使人形成了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。这是一个天意的上帝,掌管着保护、处置、奖惩等权力;他按照信仰者目光所及的范围来爱护和抚育部族或人类的生命,甚至是生命本身;他是生者在悲痛和愿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安慰者,也是死者灵魂的保护者。这便是社会或道德意义上的上帝观。
转载是一种动力,分享是一种美德!
-推荐阅读-
在线学术论坛
了解更多学术资讯
请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or回到文章顶部,点击在线学术论坛 (微信公众号ID:zxxslt)
点亮在看!